【探秘南昌】古代南昌的官学和书院
【信息时间:2016-09-29 阅读次数: 作者: 】
为配合“南昌市旧城历史文化再现工程”,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探秘南昌】系列城市文化内容,希望通过我们的推送,大家重新认识历史文化名城南昌,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官学、书院一词,始于唐代,当时在全国共有十几所书院,江西则有景物书院、义门书院、梧桐书院、费君书院和挂岩书院。虽然这段时间南昌没有出现以私人讲学、学者研究和切磋学问的专门机构和名称,但远在以前的汉代,南昌便有招举贤良的风尚和应举机构,象南昌太守陈蕃对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南昌学士徐稚,曾多次举荐,徐稚无意入仕。南昌正式出现官办学堂还是晋朝的事。当时的豫章太守范守,为适应南昌经济发展和文化的需要,当时也在豫章建了几处学校,学府建造的资金自然来自官府,这些学校的兴办,鼓励了豫章郡远远近近的人前来求学,很有声势。
自晋以来,一些远道而来的诸方名流如陶渊明、雷次京、张绾、刘遗明、周绩之等都先后来过豫章授课。孔子的学生一一澹台灭明,也南来豫章讲学,弟子数百,这些为南昌以后书院正式创建奠定了一个“以学术研究,探讨学问”“乡党之学,贤士大夫留意斯文”的崇学之风的形成。唐代是我国科举制度鼎盛时期,也是理学开创萌芽时期,南昌官办的学府日益增多,这些学校培养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贤士,唐开元二十四年的状元王季友就是其中之一。至宋代,南昌乃至整个江西书院林立,学者万千。这段时间,官办的学堂已明显衰退,代之而起的是文人学者“往往相互择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朝廷也无可办法,只得顺其自然而已。据一个统计数字介绍,整个宋朝全国书院数为二0三所,江西占八十所之多,是五分之二。而南昌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正统的书院近十余所。占全国二十分之一,占江西百分之八。设计最早的书院是地处南昌城东,东湖以北的东湖书院。原为名胜涵虚阁遗址。东湖书院系江西隆兴府镇事胡规创设,主持东湖书院日常事务和学业的是郡博士刘余庆。书院规模较大,筑辟书房十多间。一时,南来北往,身背书箱的学者络绎云集于此,授书讲学。濂溪书院创办人,在南昌做过知府的周敦颐也留迹于此。宋代,是南昌书院创办的黄金鼎盛时期,诸书院包括初创的东湖书院的宗旨主要是以习礼修身、讲授各派理学为主。当时江西的理学宗师朱熹,其学说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他主张:“理”是宇宙万事万物之本质。朱陆两派理学之争、以及其他理学理论,为当时所有书院的讲学范畴,东湖书院学者讲授学业自然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东湖书院历时几百年,直到明未毁其院址,南昌名人元伯颜,黄漯担任过东湖书院院长南宋时期,南昌豫章书院是一所全省知名的书院、一度,豫章书院和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白鹭洲书院称为江西四大书院。鼎盛时期,朱熹、陆象山都曾来豫章书院讲过学。这一繁荣时期一直延续到北宋未年。随着元代战火硝烟弥漫,豫章书院和江西其它诸如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鹅湖书院、濂溪书院等一样,统统毁于战火。明代万历时期,得到重修的豫章书院曾改为祀江西二十先贤祠。二十先贤为象山的陆九渊、豫章的罗从彦、见罗的李材,潜谷的邓元惕、塘南的王时槐,定宇的邓以赞、敬斋的胡居仁、东白的张元桢、南野的欧阳德、东郭的邹守益、念庵的罗洪先、水洲的魏良粥、梓溪的舒芬、整庵的罗钦顺、梭山的陆九韶、复斋的吴与粥、一峰的罗伦、都是宋代几百年江西和南昌理学名家。清代,豫章书院得以恢复,康熙年间修复的豫章书院分为两部分,右侧讲堂,左侧为理学名贤祠,屋舍二十余间,规模比宋代有所扩充,学者云集,读书研经,人数达二百之多。清代的豫章书院特点,这一时期和其它书院不甚相同,它的存在完全以官学的身份出现,这种官学就是没清政府一手操纵,出资出物。据李龙《兴鲁书院记》载:“豫章书院朝廷授餐养土,圣祖赐额在焉。”虽然这种盛况胜似前朝,完全适应了清朝廷为了达到控制教育的目的。当年康熙皇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匾额就曾高悬豫章书院经堂之上。明代中期,江西出了许多知名的大学家,象胡守仁、谌若水、罗汝芳、胡居仁等诸学派代表,由于他们的声望和努力,一时使江西书院数字大增。这一时期,南昌相继建了地处东湖右侧,即今二中附近的南昌友教书院。友教书院也是当时颇负盛名的书院。历史上、友教书院曾和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并称江西四大书院,可见其规模和盛况非寻常可言。友教书院据史载,历史上
曾修过七次之多。
南昌阳春书院为明宁王朱宸濠所创建,地处今进贤门内。嗣后到明嘉靖廿五年(1546年)阳春书院又改为正学书院,为学者王宗沐改建。书院有讲经堂和祠堂两处之分,祠堂以祀先贤周敦颐和二程三人。至万历年间,阳春书院又改为正学书院,为学者王宗沐改建。书院有讲经堂和祠堂两处之分,祠堂以祀先贤周敦颐和二程三人。至万历年间,阳春书院废讲经堂,整个书院全称正学祠。至清代,阳春书院盛况逐年衰弱,以后一直为乡试考场,称其为贡院。至康熙年间,贡院迁到今八一公园处,迁移后的贡院虽盛极一时,但其功用完全衍为科举考场,原书院性质面目全非。
清康熙年间和后期南昌所存的书院只剩地处龙兴观的洪都书院和地处干家前巷的经训书院,这几座书院虽然经传有名,但讲学的盛况已接近尾声。读书的内容诸书院放任自流,学派之争也逐渐名存实亡。其它无考的南昌书院有龙光书院。历史上,南昌这十余处著名的书院,无论从繁荣南昌文化还是从培养人材的角度,都为南昌争了辉。虽然这些书院遗址时兴时废,但历代文人和旅游者往往把这些书院当作胜地凭吊和品赏。民国以后,风靡一时的南昌诸书院遗址,相继辟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学府或中小学堂。原友教书院旧址,于1901年改创私立心远中学,今改南昌二中。原经训书院,于民国初期改为女子职业学校,1943年改称省实验小学,今为南昌八中。原豫章书院旧址,于辛亥革命前改为江西大学堂,民国初年改称甲种工业专科学校,今为南昌第十八中学。原阳春书院旧址,于1946年改建为启明盲童学校(天主教会创办),今为盲童学校。
【探秘南昌】古代南昌的官学和书院
【信息时间:2016-09-29 阅读次数: 作者:区文广系统 】
为配合“南昌市旧城历史文化再现工程”,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探秘南昌】系列城市文化内容,希望通过我们的推送,大家重新认识历史文化名城南昌,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官学、书院一词,始于唐代,当时在全国共有十几所书院,江西则有景物书院、义门书院、梧桐书院、费君书院和挂岩书院。虽然这段时间南昌没有出现以私人讲学、学者研究和切磋学问的专门机构和名称,但远在以前的汉代,南昌便有招举贤良的风尚和应举机构,象南昌太守陈蕃对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南昌学士徐稚,曾多次举荐,徐稚无意入仕。南昌正式出现官办学堂还是晋朝的事。当时的豫章太守范守,为适应南昌经济发展和文化的需要,当时也在豫章建了几处学校,学府建造的资金自然来自官府,这些学校的兴办,鼓励了豫章郡远远近近的人前来求学,很有声势。
自晋以来,一些远道而来的诸方名流如陶渊明、雷次京、张绾、刘遗明、周绩之等都先后来过豫章授课。孔子的学生一一澹台灭明,也南来豫章讲学,弟子数百,这些为南昌以后书院正式创建奠定了一个“以学术研究,探讨学问”“乡党之学,贤士大夫留意斯文”的崇学之风的形成。唐代是我国科举制度鼎盛时期,也是理学开创萌芽时期,南昌官办的学府日益增多,这些学校培养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贤士,唐开元二十四年的状元王季友就是其中之一。至宋代,南昌乃至整个江西书院林立,学者万千。这段时间,官办的学堂已明显衰退,代之而起的是文人学者“往往相互择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朝廷也无可办法,只得顺其自然而已。据一个统计数字介绍,整个宋朝全国书院数为二0三所,江西占八十所之多,是五分之二。而南昌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正统的书院近十余所。占全国二十分之一,占江西百分之八。设计最早的书院是地处南昌城东,东湖以北的东湖书院。原为名胜涵虚阁遗址。东湖书院系江西隆兴府镇事胡规创设,主持东湖书院日常事务和学业的是郡博士刘余庆。书院规模较大,筑辟书房十多间。一时,南来北往,身背书箱的学者络绎云集于此,授书讲学。濂溪书院创办人,在南昌做过知府的周敦颐也留迹于此。宋代,是南昌书院创办的黄金鼎盛时期,诸书院包括初创的东湖书院的宗旨主要是以习礼修身、讲授各派理学为主。当时江西的理学宗师朱熹,其学说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他主张:“理”是宇宙万事万物之本质。朱陆两派理学之争、以及其他理学理论,为当时所有书院的讲学范畴,东湖书院学者讲授学业自然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东湖书院历时几百年,直到明未毁其院址,南昌名人元伯颜,黄漯担任过东湖书院院长南宋时期,南昌豫章书院是一所全省知名的书院、一度,豫章书院和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白鹭洲书院称为江西四大书院。鼎盛时期,朱熹、陆象山都曾来豫章书院讲过学。这一繁荣时期一直延续到北宋未年。随着元代战火硝烟弥漫,豫章书院和江西其它诸如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鹅湖书院、濂溪书院等一样,统统毁于战火。明代万历时期,得到重修的豫章书院曾改为祀江西二十先贤祠。二十先贤为象山的陆九渊、豫章的罗从彦、见罗的李材,潜谷的邓元惕、塘南的王时槐,定宇的邓以赞、敬斋的胡居仁、东白的张元桢、南野的欧阳德、东郭的邹守益、念庵的罗洪先、水洲的魏良粥、梓溪的舒芬、整庵的罗钦顺、梭山的陆九韶、复斋的吴与粥、一峰的罗伦、都是宋代几百年江西和南昌理学名家。清代,豫章书院得以恢复,康熙年间修复的豫章书院分为两部分,右侧讲堂,左侧为理学名贤祠,屋舍二十余间,规模比宋代有所扩充,学者云集,读书研经,人数达二百之多。清代的豫章书院特点,这一时期和其它书院不甚相同,它的存在完全以官学的身份出现,这种官学就是没清政府一手操纵,出资出物。据李龙《兴鲁书院记》载:“豫章书院朝廷授餐养土,圣祖赐额在焉。”虽然这种盛况胜似前朝,完全适应了清朝廷为了达到控制教育的目的。当年康熙皇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匾额就曾高悬豫章书院经堂之上。明代中期,江西出了许多知名的大学家,象胡守仁、谌若水、罗汝芳、胡居仁等诸学派代表,由于他们的声望和努力,一时使江西书院数字大增。这一时期,南昌相继建了地处东湖右侧,即今二中附近的南昌友教书院。友教书院也是当时颇负盛名的书院。历史上、友教书院曾和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并称江西四大书院,可见其规模和盛况非寻常可言。友教书院据史载,历史上
曾修过七次之多。
南昌阳春书院为明宁王朱宸濠所创建,地处今进贤门内。嗣后到明嘉靖廿五年(1546年)阳春书院又改为正学书院,为学者王宗沐改建。书院有讲经堂和祠堂两处之分,祠堂以祀先贤周敦颐和二程三人。至万历年间,阳春书院又改为正学书院,为学者王宗沐改建。书院有讲经堂和祠堂两处之分,祠堂以祀先贤周敦颐和二程三人。至万历年间,阳春书院废讲经堂,整个书院全称正学祠。至清代,阳春书院盛况逐年衰弱,以后一直为乡试考场,称其为贡院。至康熙年间,贡院迁到今八一公园处,迁移后的贡院虽盛极一时,但其功用完全衍为科举考场,原书院性质面目全非。
清康熙年间和后期南昌所存的书院只剩地处龙兴观的洪都书院和地处干家前巷的经训书院,这几座书院虽然经传有名,但讲学的盛况已接近尾声。读书的内容诸书院放任自流,学派之争也逐渐名存实亡。其它无考的南昌书院有龙光书院。历史上,南昌这十余处著名的书院,无论从繁荣南昌文化还是从培养人材的角度,都为南昌争了辉。虽然这些书院遗址时兴时废,但历代文人和旅游者往往把这些书院当作胜地凭吊和品赏。民国以后,风靡一时的南昌诸书院遗址,相继辟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学府或中小学堂。原友教书院旧址,于1901年改创私立心远中学,今改南昌二中。原经训书院,于民国初期改为女子职业学校,1943年改称省实验小学,今为南昌八中。原豫章书院旧址,于辛亥革命前改为江西大学堂,民国初年改称甲种工业专科学校,今为南昌第十八中学。原阳春书院旧址,于1946年改建为启明盲童学校(天主教会创办),今为盲童学校。